一、什么是牛流行熱
流行熱俗稱三日熱或暫時熱,是由牛流行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。本病主要侵害牛,病牛高熱和呼吸促迫、流淚、流口水、流鼻涕以及四肢關節疼痛所引發的跛行。
二、牛流行熱癥狀
潛伏期為3天~7天。
病初,病畜震顫,惡寒戰粟,接著體溫升高到40℃以上,稽留2天~3天后體溫恢復正常。在體溫升高的同時,可見流淚,有水樣眼眵,眼瞼,結膜充血,水腫。呼吸促迫,呼吸次數每分鐘可達80次以上,呼吸困難,患畜發出呻吟聲,呈苦悶狀。這是由于發生了間質性肺氣腫,有時可由窒息而死亡。
食欲廢絕,反芻停止。第一胃蠕動停止,出現鼓脹或者缺乏水分,胃內容物干涸。糞便干燥,有時下痢。四肢關節浮腫疼痛,病牛呆立,跛行,以后起立困難而伏臥。
皮溫不整,特別是角根、耳翼、肢端有冷感。另外,頜下可見皮下氣腫。流鼻液,口炎,顯著流誕。口角有泡沫。尿量減少,尿渾濁。妊娠母牛患病時可發生流產、死胎。乳量下降或泌乳停止。
本病大部分為良性經過,病死率一般在1%以下,部分病例可因四肢關節疼痛,長期不能起立而被淘汰。
三、牛流行熱診斷要點
由牛流行熱毒引起,主要侵害黃牛和奶牛。有明顯周期性,約3年~5年流行1次,大流行之后,常有1次小流行。多發于蚊蠅活動頻繁的季節(6月份~9月份)。
病牛突然出現高熱(40℃以上),一般維持2天~3天,流淚,眼瞼和結膜充血,水腫。
呼吸急促,發出哼哼聲,流鼻液;食欲廢絕,反芻停止,多量流誕,糞干或下痢;四肢關節腫痛,呆立不動,呈現跛行;孕牛可流產;奶牛泌乳量下降或停止。發病率高,病死率低,常呈良性經過,2天~3天即可恢復正常。
四、防治牛流行熱方法
發生疫情后,應及時隔離病牛,并進行嚴格的封鎖和消毒,消滅蚊蠅等吸血昆蟲,能有效控制疫情。
本病無特效療法,為恢復健康,阻止病情惡化,防止繼發感染,病后只能采取對癥治療:
1、高熱時,可用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20~30毫升,一次肌肉注射,每天2次;采用抗菌藥物,預防繼發感染。用銀黃血清肌肉注射,每天2次;5%葡萄糖生理鹽水1500~2000毫升,維生素B1和維生素C各20毫升,靜脈注射,每天2次;解暑降溫飲水中加入抗激肽可有效預防病情發展。
2、呼吸困難,可肌注或皮下注射尼可殺米注射液10~20毫升;四肢關節疼痛的,可靜脈注射10%水楊酸鈉注射液150~200毫升;
3、發生肺水腫,可靜脈注射20%甘露醇注射液1000毫升;恢復期應注意調節牛的胃腸功能,加強護理,可提高用藥的療效,促進病牛的盡快恢復。
4、防暑降溫,飼料飲水添加牛羊康、抗激肽,可有效預防熱應激。
全國服務熱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