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洲豬瘟最早于1910年發生于南非,一直散布于整個非洲,1957年葡萄牙人將病毒帶入歐洲的利比亞,1960年傳到西班牙,1971年傳到古巴,1978年中美洲、巴西等地發生了本病,后又傳入法國、意大利、2018年6月份傳于中國,至今己有100多年的歷史。
非洲豬瘟是一種急性、烈性、熱性、敗血性、高傳染性和高死亡的一個豬的傳染病,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本病列為A類病,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,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疫苗可用。
1:昆蟲傳播(蜱蟲類、虱子、花蚊、蚊蚊),的叮咬通過血液傳播
2:豬類傳播,豬是自然感染非洲病毒的唯一動物,(野豬、疣豬、家豬)都會傳播
3:飛禽鳥類:如飛鳥飛行經過豬場的上空,拉下的糞便如人和豬接觸后(踩在糞便上)也存在傳播的風險
4:被污染的飼料:如老鼠帶毒啃咬飼料也會帶來風險
5:拉物品的車輛(飼車、拉豬車等),如果被污染也會有風險
6:人與其它帶毒的人員接觸(與發病豬場的人員),都會帶來風險
7:泔水,及豬肉食品(腌肉、臘肉、凍肉及不明原因的外來豬肉食品)
8:病豬及排泄物及組織器官、血液等也會傳播
自然感染的潛伏期差異很大,短的
4~8天、長的15~19天,平均為4~19天,臨診上可分為
1:最急性(強毒力)
未見任何癥狀和病變就突然死亡,死亡率100%,病程1~4天
2:急性型(中毒力)
以體溫突然升高41~42度,稽留熱4天左右,食欲廢絕、皮膚廣泛性出血或有出血的斑塊(耳部、尾部、股部及腹部),內臟出血(心臟出血或淤血、腸道出血、淋巴結出血、腎臟出血、特別是脾臟發黑腫大4~5倍),病豬死亡前體溫下降,病程6~13天,死亡率95%左右。
3:亞急性和慢性(低毒力),病程15~30天,病死率在30~70,主要表現為不規律的發熱,有呼吸道癥狀,呈現慢性肺炎、咳嗽、氣喘,有的皮膚壞死潰爛、有紫黑色或紅色的斑塊,耳、鼻、尾可見有壞死性的潰瘍脫落
非洲豬瘟自2018年傳入我國到現在,全國各地呈零星散發,同時也進入了常態化的狀態,特別是在寒冷季節,病毒性疫病也是一個高發性期,防控本病也是我們養殖朋友們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。
目前沒有疫苗可用怎么辦
1:做好生物安全
針對豬場要制定科學的消毒和免疫程序,不與其它的養豬人接觸,不食用外來的豬肉制品,如臘肉、熏肉、腌肉等。
2:撥牙式防控
非洲豬瘟一旦有豬發生可疑的病,同圈豬立馬無害化處理,對健康的豬群使用中藥來防控。
1:清熱解毒涼血
利用中藥的特性,清除體內熾熱,解除體內毒素,起到降溫作用
2:抗病毒
以中藥特有的功能封閉細胞膜,使病毒不能突破細胞膜而保護機體不感染,提高自身免疫力,調理細胞免疫功能,防止病毒感染復制
3:扶正祛邪
通過提高機體臟臟組織的活動能力,使各臟器官功能強大,而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,而抵御外來病原的侵入,而達到將體內的熱毒、瘟毒驅除體外,疾病既可痊愈
【本文標簽】 非洲豬瘟、豬場、母豬、仔豬、晨源生物、養豬、豬場建設、后備母豬、母豬不發情、獸藥
【責任編輯】韓老師版權所有
全國服務熱線